📢食藥署📢路邊的野菇,不能採!?
🍄臺灣屬亞熱帶氣候,溼熱多雨的環境,最適合蕈菇類生長。一陣大雨後,山間、草地經常會長出朵朵小傘狀的蕈菇,雖然會讓人忍不住想摘下煮食,卻可能讓自身暴露於食品中毒的風險,近年來更已傳出多起食品中毒事件。食藥署說明,臺灣常被誤食的野生毒菇為「綠褶菇(Chlorophyllum
molybdites)」及「布雷白環蘑(Leucoagaricus
bresadolae)」,乍看之下與其他可食菇類似,卻與一般認知有毒菇類都很鮮豔的認知大相逕庭。
🍄主要生長的春季到夏季的綠褶菇(Chlorophyllum
molybdites),常見於低海拔農地、草地或林地,屬於中大型菇類,菌蓋寬度可達5~20
公分呈半球形,高度可達10~20公分,菌褶部位未成熟時為白色,成熟時逐步轉為黃綠色而得名「綠褶菇」。因整體外觀型態與可供食用之白色雨傘菇(Marolepiota
procera)及雞肉絲菇(Macrolepiota
albuminosa)相當接近,故民眾常誤以為是無毒菇類而誤食,是最常見毒菇誤食之種類。
🍄另一種為布雷白環蘑(Leucoagaricus
bresadolae),主要生長於春季及秋季,常見於低海拔之農地、草地或林地,菌蓋寬度可達3~8公分,呈半圓形至平展狀,中央略凹呈現暗褐色至灰紅色,高度約5.5~11公分,整體尺寸比綠褶菇略小,屬中型菇類,與一般常見食用香菇類似,也是常被誤食的品種之一。
🍄上述兩種菇類誤食後,皆以腸胃炎型中毒症狀為主,可能會出現噁心、嘔吐、腹痛、血便或脫水等症狀,其中,綠褶菇毒性較高,誤食後約1~3小時便會出現中毒症狀,而布雷白環蘑則較晚,約3~7小時出現中毒症狀。食藥署叮嚀,誤食不明菇類後如出現身體不適症狀,應盡速就醫,並妥善保存剩餘食物檢體或拍照記錄,以利後續診斷和治療。
🍄食藥署也提醒,大部分有毒野菇毒素無法透過加熱或其他加工方式去除,因此,在路邊遇到野生菇類千萬不可隨意摘採或食用,應秉持「不採不食」原則,以避免食品中毒的發生。
資料來源: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
https://www.fda.gov.tw/TC/PublishOtherEpaperContent.aspx?id=1506&tid=4721&r=1543731217
護理師 蔡珮姍回覆了全銀運動健康養生討論區的文章
洗牙
長輩害怕洗牙。洗牙的過程會痛嗎?有哪些可能的不適感?
護理師 徐孟君回覆了全銀運動健康養生討論區的文章
心悸是什麼感覺?心悸症狀判斷、原因與緩解方式
心悸指的是主觀感受的心跳異常,包括心跳過快、過慢或不規律的現象,而引發心悸的原因不單單只有心臟疾病,就連壓力、咖啡因攝取等日常因素,以及自律神經失調、甲狀腺亢進等疾病,都有可能讓心悸找上門。到底心悸是什麼感覺?如何判斷心悸?心悸的緊急應變怎麼做?
心悸是什麼感覺?心悸的常見症狀
心悸發生時,我們會很明顯地感覺到心臟跳動的頻率變得非常快,通常會伴隨緊張的情緒、呼吸變快等現象,而心悸的感覺往往被形容成「好像心臟快跳出來」或「心臟跳得很用力」,但事實上大部分的心悸都是短暫的主觀感受,並不是真的心跳加速到會危害生命的程度,只要稍微休息、做幾個深呼吸,就能有效緩和心悸。
心悸的7大原因:心臟疾病、心理狀態、代謝引起
有些人會誤以為心悸就是心臟病的代名詞,但其實造成心悸的原因相當複雜,除了心肌病變、心瓣膜缺損會導致心悸的症狀外,愛喝咖啡、吃辛辣的食物、壓力大、情緒激動,甚至是甲狀腺問題、代謝異常等非心因性原因,都有可能讓我們產生心悸。
心悸原因 1. 情緒與心理因素
因為緊張、興奮、焦慮和失眠,或是憂鬱症、恐慌症等身心疾病等身心情況所引起的心悸,是引發心悸最常見的原因,通常只要讓情緒緩和、稍微休息過後就會有所改善,不需要太擔心。
2. 心臟疾病
台中慈濟醫院的衛教文章指出,心臟疾病造成的心悸問題,多半與心律不整相關,例如心房心室的不正常收縮、心跳過快、過慢都會引發心悸,其他像是心房心室中膈缺損、心肌病變、心瓣膜缺損、先天性心臟病等,也會引起心悸。
3. 刺激性食品與含咖啡因食品
辣椒中所含的辣椒素會促進血液循環、讓血管在短時間內快速擴張,容易造成心悸。而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健康心臟病學專家傑佛瑞·索瑟德(Jeffrey
Southard)也表示,咖啡因會刺激正腎上腺素分泌,使得血壓、心跳上升,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喝咖啡、吃巧克力等含咖啡因的食物後,會發生心悸的原因。
4. 自律神經失調
當自律神經失調,也就是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失衡時,容易出現心悸、心跳加速、心跳強勁、心臟無力感、胸悶、胸部壓迫感。
5. 藥物副作用
部分氣喘的吸入藥物、降血壓藥物、抗憂鬱藥物、抗組織胺等藥物的副作用都會造成心悸,尤其是患有心臟相關疾病的人,更容易出現心悸的狀況,建議和醫師討論並調整藥物劑量、更換藥物或改變用藥方式,減緩心悸症狀。
6. 代謝過慢
心悸也可能與代謝問題有關。日本醫學博士石原結實在《非常識醫學書》一書中提到,當人體缺乏活動使水分滯留體內,便會使身體寒冷,導致代謝緩慢,這時候身體就會用心悸的方式加速代謝,排除多餘水分。
7. 甲狀腺亢進
南投醫院的衛教資訊介紹,罹患甲狀腺亢進的患者會出現心悸、怕熱、盜汗、焦慮、脾氣不好、失眠、體重減輕、排便次數增加、月經量少或不來與掉髮等症狀,如果長時間忽視,還可能變成心律不整、心臟衰竭等更嚴重的心臟併發症。
心律不整就是心悸嗎?如何判斷心悸?
心律不整和心悸常被混為一談,但心悸指的是症狀,心律不整則是心臟節律異常的現象,包含心跳過快、過慢或心跳不規則,都屬於心律不整的範圍,而心悸則是心律不整最常見的症狀之一。
那要怎麼判斷自己是不是心悸呢?平時可以備好血壓計,在疑似心悸發作時第一時間測量心跳和血壓,根據全民健康基金會的資訊,如果心跳維持在每分鐘60~100次、血壓維持於收縮壓100~140mmHg的正常範圍,通常不需過於擔心,但如果心悸同時伴隨血壓偏高或偏低,就要提高警覺了!
心跳突然很快怎麼辦?心悸的緊急應變方式
當異常心悸、感覺到自己心跳突然很快時,能夠做些什麼因應呢?急診專科醫師洪子堯在《1分鐘救命關鍵!你一定要知道的居家急救手冊
全新增訂版》一書分享,心悸發生的當下需要先停止出力的動作、立刻休息,脫離讓人有壓力的情境,如果正在喝咖啡、喝酒、喝茶、甚至是抽煙、嚼檳榔,都要立刻停止一段時間,因為這些提神的成分都有可能引發心悸。
如果心悸時間持續超過5分鐘,休息過後沒有改善,或是合併眼前一黑、冒冷汗、胸痛、喘、吐血或解黑便等症狀,都應該立刻緊急就醫。若發現旁人暈倒、失去意識,年紀超過50歲、或曾有心臟病、心臟開過刀、裝過心導管支架等病史的人發生心悸,很有可能是心臟出現問題,務必盡快送急診。
心悸怎麼辦?緩解心悸的4個方法
非心因性的心悸基本上都屬於短暫症狀,只要用冥想、腹式呼吸或按壓穴道等簡單的方法,心悸的症狀就能在短時間內得到緩解。
1. 靜坐冥想
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的文章提到,冥想可以增強副交感神經張力、抑制交感神經張力,對於減少心悸和高血壓非常有幫助。
2. 478呼吸法 利用美國醫學博士安德魯·威爾(Andrew
Weil)所提倡的「478呼吸法」,每吸氣4秒就閉氣7秒,最後再吐氣8秒,讓氧氣能夠充分進入血液、排出更多二氧化碳,連續做4次就能讓副交感神經活躍,改善因為心悸而紊亂的心跳。
3. 腹式呼吸
腹式呼吸法主要是透過橫膈膜上下移動來吸氣,相較於胸式呼吸更緩慢、省力,且能夠刺激副交感神經系統,能夠舒緩心悸的緊張感。
4. 穴道舒緩
日本健康網站「健康+生活」分享,按摩內關穴、郄門穴和陰郄穴等三個穴道,有助於舒緩緊張情緒、消除壓力與改善盜汗,減緩心悸帶來的不適。
【內關穴】手掌朝上、3指平放手腕約3吋處。
【郄門穴】手掌朝上、以手腕為起點,平放5根指頭的拇指處。
【陰郄穴】腕橫紋上方約0.5吋處。
心悸何時要看醫生?心悸會死嗎?關於心悸的5個常見問題
心悸是種很常見的症狀,雖然多數情況下的心悸都屬於良性,但心悸其實也可能是潛在疾病的警訊。來看看心悸背後暗藏什麼健康風險?一直心悸該怎麼辦?心悸何時需要就醫?
Q1:心悸有什麼健康風險?
心悸基本上是良性且暫時的問題,並不對健康造成影響,但要是心悸發作時間長,且伴隨頭暈、無力、胸悶,甚至是嚴重呼吸困難或冒冷汗,就可能是心臟疾病在作祟,如果沒有及時治療,很可能會引發心臟衰竭、中風或心肌梗塞等級並。
Q2:一直心悸怎麼辦?
若心悸的原因不是疾病,而是情緒或運動等暫時性影響的話,通常休息過後、做幾個深呼吸就能恢復正常,但要是心悸頻繁發作且無法改善,則建議就醫檢查是否是心臟疾病、自律神經失調或代謝等生理疾病在作祟。
Q3:心悸何時需要就醫?
如果心悸發作時伴隨喘、呼吸困難、胸悶、上半身感覺緊緊的或頭暈等症狀,最好立刻到醫院,要是以前沒有心悸的情況、最近卻開始反覆心悸,也建議前往心臟內科進一步檢查。
Q4:心悸一定是心臟病嗎?
錯!雖然說心悸是許多心臟疾病的共同症狀,包括心律不整、心臟衰竭或心肌病變等,但像是情緒波動大、吃含有咖啡因的食品,也會產生心悸,並沒有心悸一定是心臟病的說法。
Q5:心悸會死嗎?
心悸多半是因為暫時性的情緒激動而起,正常情況下休息片刻可以大幅改善,原則上並不會因為心悸發作而喪命。但是有可能心臟健康早就亮起紅燈,出現包含心悸的症狀而有所察覺,所以如果心悸頻繁或發作時間長,還是建議及時就醫檢查,避免突發心臟衰竭或中風等疾病。
參考資料: 早安健康https://www.edh.tw/article/37575
722量血壓每日中獎名單有我,但app沒收到領獎通知
請問722血壓看每日中獎名單有我, 但app沒收到領獎通知
法人機構 社團法人台灣高血壓學會回覆了社團法人台灣高血壓學會的文章
兌換100元網址打不開
請問填問劵有收到簡訊通知及領取碼,
但兌換網址打不開(該網址有時效嗎?) 謝謝!
2.點擊網址輸入領取碼: https://txp.rs/v/ ARg54hcR1p2
護理師 劉彥伶回覆了照亮失智路討論區的文章
一直說沒有吃飯
爸爸患有失智症,最近吃飽飯後一直說沒有吃飯一直吵著要吃東西,該如何處理呢?
護理師 徐孟君回覆了全銀運動健康養生討論區的文章
空氣跳繩輕鬆跳:增強骨密度防骨鬆-課程精華
📍準備一張穩固的椅子, 坐椅子前1/2,
身體及雙臂穩定、坐挺坐正 📍過程中盡量腳尖著地,
保持膝蓋和肌肉彈性
🙋♀暖身運動-打開肩關節和腿部、腳踝動一動 1. 坐挺坐正,
先動動腳跟、搭配手的動作; 換腳尖點點、搭配手的動作 2.
活動髖關節 3. 腳前點後點+手前推後推動作 4. 腿側開+手側舉
5. 雙腿往斜前方伸直, 左右腳輪流後勾腿+手後擺
🙋♀空氣跳繩GO! 1. 雙手模擬轉動跳繩+雙腳離地跳躍動作 2.
腿側開+手側舉練習 3. 雙腿兩側打開+雙手兩側平舉 4.
左右腳輪流後勾腿+雙手兩側轉動或胸前交叉練習 5. 練習雙迴旋:
雙腳離地收起+手轉動兩圈 🙋♀放鬆伸展5動作:
✨喜歡老師的課程內容嗎?
請大家踴躍給老師鼓勵和留言分享你的心得
後續若有其他想上課的議題,或關於此堂課程的想法和意見,也都請同學在底下留言告訴我們❤️
護理師 蔡珮姍回覆了全銀運動健康養生討論區的文章
最近會覺得臉部皮膚比較乾,會不會跟換季有關?
如題,這一個月覺得臉部皮膚比較乾,不知是否跟換季時節有影響,可以怎麼改善?
護理師 蔡珮姍回覆了長照專業討論區的文章
最近有聽到「長照3.0」,相對長照2.0,會有哪些調整呢?
如題,關於長照3.0,主要會是調整或增加哪些方式?
護理師 蔡珮姍回覆了照亮失智路討論區的文章
初期失智症患者適合的飲食方式是甚麼?
如題,通常初期失智症患者適合的飲食方式是甚麼?
若還能由口進食慢慢吃.
護理師 蔡珮姍回覆了全銀運動健康養生討論區的文章
最近常聽到「外泌體」,這是甚麼成份?
如題,最近去一些診所,常聽到外泌體,請問這是甚麼?
麥得飲食防失智!讓頭腦年輕7歲半的補腦飲食
你聽過麥得飲食(MIND
Diet)嗎?這個飲食法被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(U.S. News &
World
Report)評為前5大的最佳飲食法,雖然是針對失智症(Dementia)及神經性退化疾病,所量身訂做的飲食方法,但是除了對於認知功能相當有幫助外,對一般人來說,也是相當健康的飲食法,《Hello醫師》將於本文詳細介紹麥得飲食的原則,希望能夠提供大家健康飲食的新選擇。
邁入超高齡社會 失智症比例升高
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,未來每5人就有1人是老人。而俗稱老人癡呆的失智症,更因為現代的坐式生活型態,變得愈來愈盛行。
根據衛生福利部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的調查,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中,有輕微認知障礙者佔18.36%,罹患失智症者佔7.94%,且台灣每5位老年人,未來1年內惡化成失智症的機率,高達10~54%。
麥得飲食結合2大健康飲食法 美國洛許大學醫學中心(Rush
University Medical
Center)於2015年發表了一種新的飲食方法,這個方法結合了地中海(Mediterranean
Diet)和得舒飲食(DASH
Diet),叫做麥得飲食,也有人稱做「心智飲食」。
研究發現,這種飲食對失智症的預防有良好的效果,經過5年的追蹤,發現實行麥得飲食的老年人,他們的認知功能退化速度較慢,而且該功能相對年輕7.5歲之多。另外,就算不是阿茲海默症的高風險群,也一樣有幫助。
麥得飲食8大原則 1. 多吃深綠色蔬菜
麥得飲食建議多吃像羽衣甘藍、菠菜或萵苣等深綠色的蔬菜,它們富含的葉酸、維生素E、胡蘿蔔素和類黃酮等營養素,都能減緩認知功能的減退,也有抗發炎的作用。一般建議1週吃6份以上的蔬菜,並且每天吃不同的蔬菜為佳。
2. 天天吃莓果
根據長達20年的研究顯示,吃最多藍莓和草莓的受試者,認知功能下降的速度最慢,學者認為主要是因為莓果富含了花青素(屬於類黃酮素)的緣故。(同場加映:尿道炎麥擱來!蔓越莓等
6 種飲食預防尿道炎拒復發) 3. 多吃堅果
堅果雖然熱量高,但是含有的油脂對人體相當健康,同時也含有大量的維生素E,對於大腦有保護的作用,建議把平常吃的零食換成堅果,並避免吃進過量調味料,既能享受零嘴又健康。(推薦閱讀:十大堅果營養又美味!護心抗癌好處多)
4. 盡量使用橄欖油
和地中海飲食相同,麥得飲食也強調攝取橄欖油,學者也建議多用橄欖油來煮菜,避免使用奶油和人造奶油(Margarine),另外,挑選橄欖油建議選擇冷壓橄欖油,或特級初榨橄欖油(Extra
Virgin),瓶子也應該是深色玻璃,因為橄欖油受日照很容易變質。
5. 少吃肉
想要飲食方法對頭腦健康,一般都會建議少吃肉,以麥得飲食來說,1週不會吃超過4次的紅肉,多攝取豆類(Legume)或大豆等食物,不僅能替代肉類的蛋白質,也含有許多纖維,甚至還有實驗發現,攝取較少豆類的老人,認知功能下降的速度最快。(延伸閱讀:膽固醇過高不能吃肉?這4種肉這樣吃就放心了)
6. 1週吃魚1次
小時候常聽到吃魚變聰明的說法,這可不只是說說,65歲以上的年長者,如果1週至少吃魚1次,在記憶力表現都比沒吃的人來得更好,在數理邏輯能力上,也比起那些平常少吃海鮮的人更佳。
魚類含有Omega-3,特別是深海魚的含量更豐富。Omega-3是多元不飽和脂肪酸,有助身體抗發炎,也能對抗腸道過敏,保護心血管疾病、預防記憶力衰退。不過,不敢吃魚的人也不必太悲觀,因為就麥得飲食的學者指出,他們無法證明1週吃1次魚,能讓麥得飲食更有效果,因此,只要遵從麥得飲食,不敢吃魚的人也不用太擔心。
7. 小酌1杯酒
大家都知道過量飲酒對健康的危害很大,不過研究指出,少量或適量的飲酒,有機會降低失智症的風險,可能可以讓阿茲海默晚個2~3年發作。
酒精仍是對健康有危害的物質,雖然有延緩失智的潛在效果,但不飲酒的人,請不要為了防止失智就開始飲酒,但如果平時有喝酒習慣的人,晚餐配1杯紅酒,再搭配麥得飲食是行得通的。(同場加映:適量喝酒小酌~7好處防感冒還顧心臟)
8. 多吃雞蛋
蛋白的水溶性維生素居多,而蛋黃的礦物質與維生素比蛋白更豐富,鐵質、維生素B12、維生素D
、葉酸等。蛋黃還含有卵磷脂,有助於修復細胞,幫助代謝,並有益神經細胞與腦部的發育。(推薦閱讀:膽固醇解禁!蛋黃海鮮適量吃不怕膽固醇過高)
5種盡量不吃的食物 麥得飲食法建議要限制以下5種食物的攝取:
奶油或人造奶油:
1天應攝取少於1茶匙的奶油。可以的話,用橄欖油來取代奶油,不論涼拌或炒菜都可以替換。
起司:建議起司的攝取5週不要超過5次。
紅肉:1週不要攝取超過2份的紅肉,包括加工肉品。 油炸食物:
麥得飲食非常不鼓勵油炸類食物,尤其是隨處可見的速食餐廳,應該限制在1週少於1次。
零食跟甜品:
包括垃圾食物和所有的甜品,像是冰淇淋、餅乾、蛋糕、甜甜圈或糖果等零食,都應該要盡量少吃,1週少於4次較為理想。(同場加映:吃甜食、胃酸多讓你胃食道逆流?胃食道逆流快吃這3款食物、5大地雷快閃開)
想要預防腦部退化、避免失智,除了規律運動,飲食也相當重要,因此,若家中有年長者,不妨試試麥得飲食吧,不但防失智也相當健康!
〈本文章轉自網路
hello醫師:麥得飲食防失智!讓頭腦年輕7歲半的補腦飲食 〉
換季時頭皮屑變多怎麼辦
頭皮屑的增加常見於多種因素,如乾燥、油脂分泌過多以及皮膚病(如脂溢性皮膚炎)。一項研究指出,使用含有水楊酸和吡啶硫酮鋅的洗髮水能有效減少頭皮屑。這些成分能夠去角質並具有抗真菌特性,從而減少頭皮的炎症。例如,某臨床案例中,一名35歲男性因脂溢性皮膚炎導致顯著的頭皮屑問題,經過為期八週的治療,使用該類洗髮水後,顯示出明顯的改善,頭皮屑減少超過70%。此外,保持頭皮清潔,定期使用滋潤乳液,以防頭皮乾燥,也是有效的保養方式。對於頭皮屑問題,合適的個人護理方案與專業建議相結合,將顯著改善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