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何5-8歲是社交發展的關鍵期?
▶︎這個年龄的孩子開始脫離依附父母的社交模式,轉向同儕關係。
▶︎在學齡階段,孩子開始進入團體活動,需要學習規則、輪流與衝突解決能力.
▶︎若無法適應,可能導致孤立、低自尊,甚至影響學習動機 。
5-6歲的發展特徵
對「朋友」的概念仍然以共同活動為主(不一定涉及深層感情)。
學習基本的社交規則,如輪流、遵守遊戲規則。
可能有「自我中心」行為,例如強行加入遊戲或主導遊戲
7-8歲的發展特徵
·開始理解他人的觀點,建立更穩定的友誼。能夠區分「好朋友」與「普通朋友朋友」,関係較具選擇性。
·逐漸發展同理心,能够調整行為以符合群體需求
👀常見的社交困難類型
·害羞型:避免與同龄人互動,可能因為焦慮或缺乏經驗
·衝動型:不善於等待、強行加入遊戲、容易爭吵
·缺乏社交技巧型:不懂如何開始對話、無法適應團體規範
帶孩子融入同儕策略
(1)環境與機會:創造社交練習的場域
·安排小型遊戲約會,比起大團體,讓孩子在一對一或小組互動中更容易適應
·觀察孩子對不同類型活動的反應,選擇適合的社交場域,如:
·愛運動的孩子一可參加球類運動,學習合作與團隊精神。
·喜歡創作的孩子一可加入藝術或樂高社團,透過共同創作建立友誼
(2)教導孩子具體的社交技巧
·如何開啟對話:「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?」(直接示範並讓家長練習如何教導)。
·如何觀觀察並加入遊戲:「先看看其他孩子在玩什麼,然後試著做類似的動作。
·學習輪流與分享:可用「計時器輪流法」,讓孩子知道「每個人都有玩耍的機會」來減少衝突。
·處理衝突的方法:「你可以這樣說:“我們可以一起玩嗎?還是你想自己玩?”」讓孩子練習不同的解方。
(3)家長的角色:如何提供支持?
·示範與角色扮演
·家長可以在家與孩子扮演同情互動,模擬社交情境。
·適時提供引導,而非過度介入
·若孩子遇到困難,先給他機會自行嘗試解決,而非立即干預。
·強化正向行為
·當孩子成功融入活動,家長可以給予肯定,例如:「我看到你剛剛主動邀請小明一起玩,你做得很好!」
✨喜歡老師的課程內容嗎?
請大家踴躍給老師鼓勵和留言分享你的心得
後續若有其他想上課的議題,
或關於此堂課程的想法和意見,
也都請同學在底下留言告訴我們❤️